課程主軸:人造環境、被動式太陽能屋設計與改善、適切科技、樸門設計進行的方式
<適切科技係蝦米?>
適切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聽起來真抽象,我把適切科技口語表示為「節能、友善環境、在地可掌控和容易操作的科技」,舉幾個今日上課有操作或看到的實例:火箭爐(rocket stove)、保溫容器、土窯,太陽能烤箱也是(這次課程剛好沒提到)。


<火箭爐聽起來好酷,可以帶我升天嗎?>
我發現用「節能灶」這個詞彙,好像比火箭爐更好理解XD,常見用堆磚或奶粉罐之類的容器製作,透過「煙囪效應」、和「二次燃燒」,發揮最大熱能、減少黑煙產出。至於什麼是二次燃燒?咱們稍後再提~
關於堆磚的火箭爐製作,示範的龍貓仔學長提了幾個小tips:
(※文字說明稍嫌抽象,放上照片分解圖和影片供參~)
- 做火箭爐堆磚時,要注意起風方向,比如吹東北季風的地方,堆磚開口就不適合面北。
- 火箭爐底部記得留兩個透氣孔,幫助通風。
- 疊磚時要密合,不然熱氣和煙會溢失,效能變差。
- 燃燒室(Fire chamber)要縮口,讓熱氣聚合。
- 火箭爐疊磚時要有些高度,不夠高會產生很多煙;夠高會產生二次燃燒效果,煙會變少。



火箭爐疊磚示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ZYGF8Ye3_U
< 煙囪效應?二次燃燒 ? >
煙囪效應簡單來說,是空氣沿著有垂直坡度的空間向上升,造成空氣加強對流的現象,熱空氣從上方的煙囪逸散,又會將外面的空氣抽進來填補,所以火勢就會越燒越旺。例如宮廟金爐燒金紙就是很好的例子,寫到這裡不免想到城中城的悲劇(2021.10.14),這也是為什麼消防相關單位會強調建築物樓梯間常閉式防火門的重要性,因為防火門具有阻止火勢蔓延和煙氣擴散的作用,能暫緩煙囪效應,爭取更多疏散的機會。
上課提到二次燃燒,這個又是什麼呢?我意外發現登山百岳這篇講得很清楚,於是就懶惰在這裡科普佔版面了(喂XD) 可參考:https://learn.100mountain.com/?p=7234%E2%80%A8
簡單摘要:木柴燃燒後,會轉成木炭與氣體,部分氣體因為燃點較高,不易被燃燒,往往形成「黑煙」逸散在空氣中,透過二次燃燒後,不但能節能,更因為燃燒完全,所以排出的煙就乾淨許多、也變少許多!
<紅土保溫甕>
我覺得這個容器的製作,非常搭配大肚山人文歷史、自然的脈絡,因為大肚台地早年就是因著滿山的相思樹和紅土,磚窯產業相當興盛,曜聰老師現場分享容器的製作方式:使用紅土、芒草或稻草、稻殼=1:1:酌量混合,一氣呵成捏成。稻草有膠質,具有凝固功用,能防止土裂開,效果比芒草好,不過草要先曬乾;稻殼則有保溫作用。
我們利用剛做好的火箭爐滾綠豆湯,再用這個紅土保溫甕燜爛綠豆,節能又環保^_^!
利用早上示範堆磚做出的節能灶煮綠豆湯 紅土保溫甕內部放廢棄睡墊加強保溫
利用奶粉罐製作的另一種火箭爐 底部和邊緣都有開洞,加速新鮮空氣進入產生對流,幫助燃燒
Tammy老師的提醒:無論是火箭爐或保溫容器這些適切科技,重點在於結合環境的綜合運用,它不是單一設計產出的產品。這個紅土保溫容器和老師提的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丞相,起風啦─生活起風的觀察>
受東北季風影響,今日氣溫明顯下降,風也變大許多。Tammy老師提醒我們多一些關於風的觀察。像是:住家的風向?感受是乾或濕?吹風的角度?風吹來噪音/氣味/觸感/沙?等等,這些也是幫助我們更細緻的了解自己所居住的環境空間。
後記:今日又是充實的一天~
今日點心—檸檬蔴薏凍加蘋果,清涼好喝,感謝同學熱情提供 志工餵雞中